平泉市自2019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强化管理、注重实践,从打造实践品牌、完善组织架构、优化资源配置、丰富实践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实践新路子、树立新品牌、创建新亮点,各种“接地气”、暖民心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开花结果”。

2021年9月8日青河镇古山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群众讲解养老保险知识
“小板凳课堂”深入人心。
在平泉镇水泉社区吉达胡同,“小板凳课堂”宣讲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水泉社区网格长孟晓敏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据悉,“小板凳课堂”组织涵盖党校教师、退休老干部、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志愿服务宣讲团,进社区、入民户,让群众搬来小板凳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小巷、农家小院,通过采取现场教学、对话、座谈等交流方式,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解、交流,努力为群众在政策上解“渴”、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

2021年9月7日 平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正在为群众讲解健康知识
“科普大篷车”服务基层。
“今天,市科协技术人员讲授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要点,让我学到了许多食用菌管理技术知识,这对发展食用菌产业真是太有用了!”卧龙镇农民冯国新说。市科协认真实施“科普兴市”战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的“科普轻骑兵”优势,把科技展馆(展品)送进校园、把教育课堂搬到(社区)乡村、把农技知识传入千家万户,播撒科技创新致富“星火”。据了解,平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自开展“科普微课堂”“温室大棚课堂”活动以来,依托科普大篷车和“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科技志愿服务队,从提升群众致富技能入手,把食用菌基地、林果示范园区等作为农技操作主战场,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活动,为人民群众致富增收保驾护航。

科普志愿服务队员深入大棚园区为百姓讲解农技知识
志愿服务“情暖万家”。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服务驿站,志愿者们正在为前来驿站参观的群众讲解如何预防亚健康、疫情防控等专业知识,群众听后深受启发。同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站点及医院、政务服务大厅、银行网点、酒店、邮政、移动等营业厅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向群众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等,受到群众的好评。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 273个志愿服务站,实现了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8月26日 金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群众测量血压

9月14日 平泉市水泉社区网格长孟晓敏向群众讲解疫情防控知识
“小板凳课堂”“科普微课堂”“大棚课堂”“志愿服务驿站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只是平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接地气”活动中的一个个缩影。近年来,平泉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目标,整合人才队伍、平台载体、文化项目等,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以文明实践要求和群众需要为导向,组建了一支支面向城市(农村)、服务群众、活跃在基层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开展送理论、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健康“五送”活动,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实践新理念,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营造出“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文明的“幸福底色”更加光彩夺目。

9月14日平泉市祥宁社区书记杨薇蕊向群众宣传安全知识
摄影:李平文 胡志涛 杨波 李颖
通讯员:李建文